
王獻之的「十八缸水」
Share
少年傲氣與父親的考驗
王獻之自幼跟隨父親王羲之學書法,初學時自認筆力已佳,常將習作交予父親點評。一次他寫下「大」字,王羲之卻搖頭指出其字「上緊下鬆」,隨即在下添一點改為「太」字。王獻之不服,轉而請母親評判,母親細觀後直言:「磨盡三缸水,唯有一點似羲之」——這一點正是王羲之添筆之處。此事令王獻之羞愧頓悟,意識到勤學遠未足矣。
十八缸水與苦練之路
王羲之為點醒兒子,指著院中十八口大缸道:「寫盡此水,方得真諦」。王獻之自此戒驕,日以繼夜研墨臨帖。他先從基本筆畫練起,歷時數年耗盡全部缸水,期間甚至因專注練字誤將墨汁當作蒜泥蘸食。這一過程不僅磨礪技法,更重塑其心性,從「握筆牢穩」(幼年時王羲之抽筆未果的典故)到「力透紙背」,逐步突破自我局限。
終成「二王」的藝術成就
經此苦修,王獻之終在草書領域另闢蹊徑,以「一筆書」打破章草束縛,其代表作《鴨頭丸帖》被譽為超越父親的創新之。他與王羲之並稱「二王」,書法史評價其「骨力雖不逮父,而媚趣過之」。
文化啓示
此故事揭示了兩層核心:
- 技法層:書法精進無捷徑,需經「量變積累」至「質變突破」的螺旋上升;
- 心性層:藝術成就需破除自滿,以「空杯心態」接納批評與傳統滋養。
正如王獻之晚年所言:「磨盡十八缸水,方知筆墨有骨」,這一過程既是技法的錘煉,更是對藝術本質的覺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