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「以書換鵝」

王羲之「以書換鵝」

故事

王羲之性愛鵝,視其姿態為書法創作靈感之源。山陰(今紹興)一道士飼養「體潔羽白」的鵝羣,王羲之見後極為喜愛,欲購之。道士趁機提出以書法交換:「若能書《道德經》(或《黃庭經》),願舉羣相贈」。王羲之耗費半日寫畢經文,換得鵝羣而歸,此事被稱為「寫經換鵝」,展現文人「以藝易物」的風雅傳統。


版本差異與延伸細節

  1. 經文之爭
    部分記載稱王羲之抄寫的是《黃庭經》,其書法被後世命名為《換鵝帖》,而《道德經》版本可見於更早的典籍記錄。此分歧可能源於道教經典傳播中的混淆,或後人對典故的藝術性演繹。

  2. 鵝池與創作啓發
    王羲之將換得的鵝飼於居所「鵝池」,從鵝「曲頸浮水」的姿態中提煉書法線條的柔韌與力度,影響其代表作《蘭亭序》的筆法呈現。例如《蘭亭序》中的「之」「惠」等字被認為融入了鵝頸的動態意象。

  3. 誤烹鵝的插曲
    另有傳聞稱,王羲之曾欲購一孤姥所養善鳴之鵝未果,後率友前往觀賞,孤姥誤將鵝烹煮以待客,令其嘆惜終日。


藝術與文化啓示

  1. 道法自然的創作觀
    王羲之將觀察自然(如鵝姿)融入書法,體現道家「師法自然」的哲學,其書寫《黃庭經》(道教養生經典)亦被視為修身養性之舉。

  2. 雅癖精神的象徵
    典故展現傳統文人對藝術純粹性的追求,李白詩句「山陰道士如相見,應寫《黃庭》換白鵝」即化用此典,後世更將「羲之愛鵝」與「陶淵明愛菊」並列為雅士風骨的代表。


歷史影響

  • 《換鵝帖》被譽為楷書典範,與鍾繇《宣示表》並稱「小楷雙峰」。
  • 道士以鵝換書的智慧策略,成為藝術史中「投其所好」的經典範例。

此典故不僅是書法界的傳奇,更揭示了藝術創作與自然觀察、精神修養的深度連結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

請注意,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