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歐陽通「尋父遺墨」
Share
背景與動機
歐陽通幼年喪父(歐陽詢於公元641年逝世時,其年齡存在爭議:部分史料稱其僅4歲,但考據顯示應為16歲左右),母親徐氏為延續家族書法傳統,嚴格要求其繼承父業。徐氏將歐陽詢的書法成就視為家族榮耀,為激發兒子學習動力,常以金錢資助其購回散落民間的歐陽詢真跡。此舉既為保存遺作,亦隱含「以父為鏡」的教化意圖。
尋墨與習書過程
-
重金購帖
徐氏「不吝財帛」購回歐陽詢書法殘卷,甚至委託商賈遠赴各地收集。歐陽通得墨跡後如獲至寶,朝夕臨摹,曾為觀摩碑刻「竟日佇立揣摩」。 -
臨摹策略
其習書方法兼具科學性與儀式感:- 工具考究:晚年專用「狸毛為心、兔毫覆面」的特製筆,犀角象牙為筆管,松煙墨混麝香;
- 技法提煉:反覆分析父親書法中「險峻嚴謹」特質,刻意強化線條的瘦硬感與結構張力。
-
心理驅動
徐氏以「父作千金難求」激勵,使歐陽通產生「以字證名」的執念,甚至臨仿歐陽詢筆跡售賣以驗證自身水平。
藝術成就與爭議
-
「大小歐陽體」的形成
歐陽通代表作《道因法師碑》《泉男生墓志》被評為「骨氣洞達,鋒穎過露」,字體較歐陽詢更顯瘦硬險峭,隸意濃厚。其楷書被譽為「草篆之變革」,與父並列唐代楷書雙峰。 -
歷史評價分歧
- 技法局限:南宋董卣批評其書「微傷豐濃」,認為過度追求形式而失含蓄;
- 工具爭議:後世質疑其對筆具的苛刻要求是「矜重作態」,但亦承認此舉推動書法工具改良。
文化隱喻
此典故實為唐代士族文化縮影:
- 家族榮耀的承載:徐氏以一己之力維繫書法世家地位,體現「母教」在古代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;
- 藝術與商業的互動:民間收藏市場對歐陽詢書法的追捧,間接促成歐陽通的學習動力,反映藝術品流通對文化傳承的影響。
歐陽通從「購帖習字」到「父子齊名」的歷程,既是個人藝術突破,更是中國書法史上「家學脈絡」的典範